任正非曾说:“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程序,唯有我们内部的惰怠与糜烂。”
2011年5月10日,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了主题为《谈治理者的惰怠行为》的讲话。时隔8年,2019年12月06日,任正非将该讲话内容签发为总裁办电子邮件,警示全体员工。以下是电邮全文:
在前两天公司干部大会上,在我卖力的九个小组里,我要求每个小组都讨论一个问题:治理者的惰怠行为。
其时,在每个小组讨论时我都问:“在座的有没有惰怠者?”
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自己是惰怠者,我想各人肯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惰怠者。
那我们换一个问法:“我们的治理者有没有惰怠的行为?”肯定有。那能不可把治理者的惰怠行为讨论出来,然后每一位治理者再比照惰怠行为来照照镜子。
查钧在小组讨论完后,问了所有小组成员“在座的能够包管每一条都不违反吗?”没有一个人回应能全不违反。那就是说,在座的所有治理者都是保存惰怠行为的,要害是我们怎么去跟自己的惰怠行为做斗争。要通过不绝地每日三省吾身,去把我们的惰怠行为消灭掉。
站在这个角度,我来回应今天PSST干部大会上讨论的治理者当责的主题。郭老师跟何庭波是从正面来讲了治理者确当责,我就反过来讲,如果我们首先把惰怠行为识别出来,再把这些行为消灭掉,那我们肯定就当责了。
首先,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惰怠行为。我期望每一位治理者,都能比照惰怠行为,做自我批判、自我反省,比照这些行为看自己有几条需要革新、怎么革新,还要针对选出来的几条,举例来支撑。我们要深刻地剖析自己,要敢于自我批判,敢于与自己的惰怠行为做斗争。
1、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
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应该只适用于我们的少数的治理者,虽然未几,但肯定保存。关于治理者而言,你敢不敢于去挑战新的领域,敢不敢于去挑战新的难题,敢不敢于有所追求?如果是不敢的话,都是安于现状的体现,也是不思进取的体现。
2、明哲保身,怕冒监犯
我们有的治理者,什么事情心里都清楚,什么事情都讲得头头是道,但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、反响问题,或者不敢去推动,怕冒犯周边,怕冒犯领导,还怕冒犯下属。这样,在我们这么大的组织里,在流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,这种治理者怎么能推动解决问题,怎么能够当责,怎么能够连续革新?
3、唯上,以领导为焦点,不以客户为中心
现在公司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做胶片。有些主管在给上级做汇报前,为了做一个汇报胶片,不知道要召集自己的下属开几多次会。所以任总说,以后要做什么事情都不敢提前通知,都得临时通知,别为了他要来听一次汇报,要来看一看,下面就花费许多时间,搞许多人做胶片。丁耘的检讨和允许里加了一条“本系统将停止向领导汇报使用胶片模式”,我想说的是,对做胶片我们不要僵化地舆解。如果说,我们做胶片的历程,是进一步去思考、去讨论、去告竣共识、去找到偏向、找到思路,那做胶片的历程是增值的;如果连这个历程都不要了,那也太教条了。可是这个历程主管不要找太多人,如果我们做一套胶片要一二十人集体来做,那效率就太低了,就太以领导为中心了。按原理来说,主管自己的汇报,最好是自己来写胶片。我在EMT汇报的胶片大多都是我自己写的,一般也就是几页,把我想讲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。我自己想、自己写、然后自己去讲,逻辑也会坚持清晰一致。任总的所有讲话都是自己亲自写的,历来都不让别人写,他写完后再征求EMT成员的意见,让各人看写得对差池。我们的主管就不可向任总学习吗?你要汇报的胶片,能不可自己写?写完了,可以像任总一样把各人召集起来一起评审。你要自己写的话,我相信不会凌驾许多页,也不会弄得花花绿绿,搞得那么漂亮了。为了美化、花样悦目,而浪费下属和你自己大宗的时间,这是不增值的。不可以领导为焦点,我们首先不要组织大队人马来写汇报胶片。我们要做增值的部分,坚决不做不增值的部分。
“不以客户为中心”讲得多了,就未几讲了,上一次关闭在酒店研讨了两天“以客户为中心”。软件公司在AIS做BSS就是典范的“不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案例�?突б墓ぞ�,原来都已经投标了,满足了客户需求。厥后我们自以为是,把它换掉了,结果导致了客户的不满,这是典范的不以客户为中心的案例。
4、推卸责任,遇到问题不找自己的原因,只找周边的原因
马电案例反应出,面对问题,部分高级主管已经形成了习惯:首先是搞清楚是别人的问题,那就跟自己没关系了。如果爆发任何事情,主管都习惯性地先看自己有什么问题,都先把自己的原因找出来,那么真正的原因就出来了。但我们最习惯的却是先找别人的问题,不找自己的问题;另有一种情况,就是老担心别人做欠好,不担心自己做欠好。昨天讨论会上,有个很生动的案例,有个主管在答疑时说“我怀疑以后这个政策的执行,别人会做欠好”,我就地就回复他,你应该先想想你自己怎么做好。所有主管都应该先把自己卖力规模内的做好,先把自己的心操好,先不要去操别人的心。现在许多人,很习惯去讲一大堆别人的问题,历来不讲自己的问题。
5、发明问题不找根因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
相当多的治理者,养成了一个很是欠好的习惯,出了什么事情,打个电话“你搞定”;上级领导问他“你抓了没”,他说“抓了”。这一点,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,我们要向董事长孙总学习。孙总遇到事情,要么不管,要管就一定会刨根问底,一定要把最焦点的原因找出来,然后再去解决。马来的事情是这样的,AIS也是这样,出了问题后整个历程中就是投诉,就是指责,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。邓飚是亲自到现场以后,把AIS BSS项目历程全部回复,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我们各级主管发明问题以后,有没有找到根因?或者说我们基础没有去找,我们只是打了一个电话,或者批示了一下,这样怎么能够把事情搞透彻,怎么能够找到解决步伐?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?
6、只顾部分局部利益没有整体利益
马来的案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,这种情况比比皆是。有些主管为了自己的部分利益,明明知道影响公司利益,明明知道公司的想法和要求,却在下面想方设法,花了许多时间、精力去搞他的小九九。尤其涉及到我们有业务拆分和整合、团队和人员要划分的时候都体现得很是明显。其拭魅这些行为,上级领导都是知道的。你这样做,公司怎么敢交给你更大的责任。如果你的责任更大,你更以局部利益为主的话,那以后公司的整体利益谁来包管?你不要以为自己在下面做的小九九别人不知道,总有两方人嘛,总有人会说出来的。
7、不敢淘汰惰怠员工,不敢拉开差别,搞“平均主义”
其实主管对他的下属有没有惰怠的很清楚,就是拉不下面子去处理,尤其是对老员工,有些照旧自己的老领导或自己老同事,更拉不下面子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不淘汰,你不拉开差别,你就是对那些高绩效者、对那些优秀者不尊重。这几天一直在举一个案例,有个部分坚定不移地把一个惰怠的员工淘汰了,各人都觉得做得很好。但在我们身边,惰怠的员工比比皆是,那我们敢不敢给他降级、降等、降薪?我就讲一个真实的例子:其时某个员工是18级,不切合岗位要求了,因为级别较高,主管不敢降,不知道降几多,我就把主管叫过来,说:那你就在团队里把所有员工排个序。排完了我就问他,这位员工上面的员工是几多级,下面的员工是几多级?主管说“上一个人是15级,下一个人也是15级”。那我就说了,这个员工恰好就是15级呀。要领很简单吧。面对这些你不知道要把他定成几多级的员工的时候,你就排序,排完序以后,看他上面和下面员工的级别,那你不就知道该定几多级了嘛?
我们各级主管对那些能力不强、孝敬已经很小的员工,不切合任职要求的员工,做了排序没有?排完序以后你就能知道他该定几多级。尤其是13~17级这一块,我们还没有按岗位来定级。如果把职级降下来,最大的影响是把饱和配股的饱和值降下来了。我们原以为降1000-2000元人为对他有多大刺激,其实没有多大刺激,但通过把他的职级降下来,最大的刺激就是把他的饱和值降下来。你们能不可在这次饱和配股之前,把所有该降级的先降下来,降了级以后,员工饱和值不但升不了,可能还会降下来了。每个团队,都可以适当排序,尤其对那些惰怠了的员工,在整个团队里排排序,看看他应该在哪个位置,然后给他合理地定级,该定几多定几多,该降几多降几多。如果还愿意干他就干,不肯意干他可以离开。
8、经常诉苦流程有问题,历来不推动流程革新
有主管经常诉苦流程多、流程庞大,并且时时挂在口头上。如果真发明流程有问题,一定要指出哪里流程多、哪个流程有问题。我们希望所有觉得流程有问题、流程多的人,要给所在组织的质量与运营组织、QA提出来,这样我们才好革新。我们一直希望各人能反响问题,但许多人就只诉苦,并且最后都成了口头禅,动不动流程许多、流程很长、流程阻碍了生长,但历来不去推动流程的革新,历来不指出哪里流程多了,哪个流程长了,哪个流程有问题。那怎么革新呢?
9、不敢接受新挑战,不肯意离开舒适区
在研发回好一点,因为没有哪个地方很差。但也有主管不想去新领域,不敢接受挑战。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希望干部、主干能到新领域去,有人就怕这个怕那个,患得患失。
10、不敢为被冤枉的员工说话
有的主管怕为被冤枉的员工说句公正话,因为说了,可能就会被公司“戴帽子”。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个员工被冤枉了,为什么不敢说呢?要么你基础就差池这个员工卖力任,要么就是怕说了以后被主管批评,怕冒监犯。但如果你都不敢说话,那又如何�;に�?
11、只做二传手,不做过滤器
有许多主管只做二传手,不做过滤器。任何地方来了事,他立即就传下去了,不管这个事情该不应做、要不要做,横竖不是自己亲自做,这样一来就让下属苦不堪言,不可聚焦事情。
12、热衷于讨论保存的问题,从不去解决问题
许多主管讨论保存问题的时候,都是洋洋洒洒,能道出具体问题来,但从不去解决问题。无论是PSST的潜规则照旧流程问题,或者是现在政策执行上保存的问题。作为主管,如果能够把你们授权规模内能解决掉的问题全部解决掉,那么许多问题就没有了,特别是潜规则。关于你解决不了的,不在你授权规模内的,若你不去推动解决,那怎么能够解决?
13、只顾指标掉臂目标
2008年开始PSST体系进行绩效治理优化,强调不要为了指标而忘了目标。PSST体系最主要的目标,是构筑产品息争决计划的竞争能力和低本钱,满足客户需求。在我们当中,保存一些主管只关注KPI的完成,但不知道KPI完成得很好是为了什么。好比某个平台,每年的考核指标都很好,因为考核指标都是质量、进度、网上问题,但慢慢把自己做没了�;烤故俏俗非笠桓鲎吭降摹⒂芯赫Φ那度胧讲僮飨低�,照旧仅仅为了追求网上没事故?虽然网上没事故也是应该的。因此各级干部都要思考,我们的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,不是为了几个考核指标。仅仅为了考核指标事情,就是不当责。当责的干部是有清晰的目标的。
14、把结果透支在本任期,把问题留给下一任
在研发比较多的是,只关注当期不关注恒久,只关注现在不关注未来,该投入的不敢投入,不敢在新领域、新产品上投入,不肯在架构、平台等恒久才华看到绩效的事情上投入,甚至只关注仗打得漂亮,而忽视组织能力、流程优化、人员能力提升等久远的事。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,华为就会失去竞争力,这样的干部就是不当责。
15、只报喜不报忧,不敢袒露问题
捂盖子现象在PSST体系不可说少,无论是写总结照旧做述职,讲起结果、经验来头头是道,问题和缺乏则一笔带过。最可怕的是质量上的捂盖子,搞“和谐”,不主动袒露质量问题、流程执行问题,甚至为了过TR点而作假。如果我们不敢袒露问题,让质量问题流到网上,华为就会爆发“丰田事件”。如果我们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,马马虎虎应付了事,那产品的质量就没步伐包管,我们就会失信于客户。
16、不开放进取,不主动学习,业务能力下降
有一部分干部凭着经验做事,走的是“经验主义”的老路�;印巴涟寺贰弊呦蛘婢�,已往的乐成经验并不是未来前进的偏向标,必须开放自己,自我批判,时刻学习。我们在CT领域的乐成,不可确保我们在ICT领域的乐成。
17、不敢决策,不当责,把责任推给公司。公司是谁?
这一点跟前面讲的诉苦流程的问题类似。去年我们做了关于“潜规则”的讨论。这些潜规则是谁造成的呢,就是我们在座的列位。举例说,绩效是评责任结果,照旧评亮点和表扬信?说起来我们都清楚评的是责任结果,但真的评的时候却去评亮点。这些现象谁能纠正?就是我们列位主管。
18、只对历程卖力,差池结果卖力
这一点比较好理解,与只关注指标掉臂目标相类似,有些主管只关注“我做了呀”,但不管“做得结果如何”。只对历程卖力,差池结果卖力,就会形式主义,很容易把事情庞大化,把行动做得很优美,效果却欠好。
这就是我今天重点讲的治理者的惰怠行为,希望各人能把治理者的惰怠行为作为自我批判的依据。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去找几条出来,然后写几个案例,这也是一个反思的历程。不敢写自己的案例,事实上也是自我批判不敷透彻。我们也希望,每个主管能把这些惰怠行为贴在你办公桌上、放在你条记本里,经�?匆豢词遣皇怯衷诒⒍璧⌒形�。这样,我们治理者才华真正地从自我批判开始,与惰怠行为做斗争,治理者才华真正地当起责来。
文章来源于《谈治理者的惰怠行为——徐直军在2011年5月10日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的讲话》,版权归演讲者所有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pg麻将胡了试玩
选择pg麻将胡了试玩,选择专业
关注民众号
检察更多分享内容
